2010年1月8日,中心老师贾俊侠,王建国和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正奇教授,历史系安彩凤副教授一行4人参加了韩国首尔大学朴汉济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学术报告厅举办的报告会。 报告会由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
授主持,朴汉济先生做了题为《隋唐长安城的都城构造——继承与创新》的学术报告。朴汉济教授的报告以坊制为中心,分析了隋唐长安城空间结构的几个显著特
征,如宫城和皇城偏北、外郭城内的坊墙制布局、预置“闲坊”等,并以此为线索,展开了对隋唐长安城坊制的起源、规模、管理制度等的详细阐述。尤其是关于坊
制的起源,朴先生从民族融合的视角,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学术界的传统看法认为,隋唐城市中的坊,渊源于秦汉的里,与汉魏南北朝时期占有大量土地、部曲
的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有一定的关联,而朴先生通过文献解读,认为“坊”与“里”在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坊”最初是指特定的居住空间,后来
演变为一种治安管理单位,而“里”则是一种赋税征收单位。在坊制的起源问题上,他更是另辟蹊径,认为隋唐长安城的坊,与北魏洛阳城、平城、十六国时期的邺
城等一脉相承,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最初目的在于关押俘虏,后来逐渐演变为政府用来控制坊内居民的城市管理体制,用来加强治安和手工业生产管理。坊制的实行
与计口授田、均田制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加强户口管理的统治手段,长安城南的“闲坊”即是预备安置俘虏之用。同时他还提出长安城宫城、皇城偏北,以及城北
禁苑的设置,都与游牧民族迁徙的习性有关,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和预备皇室避难时的逃跑之路。朴汉济教授的报告视角新颖,见解独到,其史料分析之细密,学术
视野之开阔,引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随后朴汉济教授一一回答了与会师生们的提问,陈正奇老师也就相关问题同朴先生做了交流和探讨,并对朴教授在回答师生问题中提出的“中华化”表示称赞,王建国老师就长安禁苑的相关问题向朴先生做了请教,最后大家同朴先生合影留念。